close

「肌少症」是老年失能的兇手,其症狀是骨骼肌重量及功能減少,嚴重可能生活無法自理、死亡風險增加。《30+增肌訓練》由物理治療師郭曉韻、職能治療師曾品嘉共同撰寫,於書中分享核心的訓練方式,幫助運動新手透過適合的運動,達到促進身心健康、降低疾病風險的目標。以下為原書摘文:



運動VS肌少症

肌少症字面上的意義為肌肉減少,但實際上也延伸包含肌肉功能的喪失。在沒有刻意維持肌肉量的情況下,30歲後,每年會減少1至2%的肌肉量,肌肉量減少會使脂肪囤積越來越快。阻力訓練可以增加肌肉量、提升肌力,這是目前對抗肌少症最有效的方法!

延伸閱讀:
散步不等於運動!想預防肌少症,醫建議勤做「3件事」

老化是現代人都逃不過的課題,良好身體機能是讓老後生活維持好品質的方式之一。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:看著曾經生龍活虎、健步如飛的爺爺奶奶或父母,年輕時體力足以兼顧家庭與工作,隨著自己越長越大,他們開始步態蹣跚、彎腰駝背等狀況,以上很多可能都是肌少症(Sarcopenia)所導致。

肌少症字面上的意義為肌肉減少,實際上也包含肌肉功能喪失。透過以下方式初步評估,符合3樣就要有所警覺,包括:

  • 非有意減重體重減輕超過5%(shrinking)

  • 做任何事情都感到費力(exhaustion)

  • 身體活動不足(low physical activity)

  • 手部握力差(weakness)

  • 行走速度慢(slowness)

當然,肌肉無力很容易從日常生活察覺,像擰毛巾擰不乾,或過馬路時老是綠燈轉紅燈卻還沒走到對面等。

延伸閱讀:
如何改善肌少症?最新國際研究證實:長輩「打太極拳」能有效防跌

我有肌少症嗎?
我有肌少症嗎?

肌少症同時會增加跌倒風險和罹病率、認知功能障礙,進而使死亡率相對變高。根據研究,成年人肌肉流失的速度與年齡成正比,在沒有刻意維持的情況下,30歲後肌肉每年下降1至2%,40歲每10年下降8%,60歲後流失更快,尤其下肢肌肉。一個70歲的人肌肉量會比25歲少37%,體脂肪則會多出114%,因為肌肉量的減少,會使代謝能力下降,增加脂肪的囤積。

雖然骨骼肌肉的減少(流失)是屬於老化的自然生理過程,還是特定的疾病或症候群尚無定論,但營養不良、久坐少動、骨質流失或骨折、長時間臥床等,都可能造成肌少症。即使目前尚無藥物可以預防或治療肌少症,不過透過飲食及運動的調整,可以避免或延緩症狀的發生。這不是等到肌少症找上門才開始,而是30歲之後的每個人,都應該執行並養成習慣的事。

肌肉流失多,毛病跟著多
肌肉流失多,毛病跟著多



增肌最到位的營養與訓練

  • 營養到位:蛋白質、維生素D、鈣質

若腎臟功能無慮,增肌首要任務是攝取足量蛋白質、維生素D及鈣質。蛋白質幫助肌肉生成,每日建議攝取量為體重(公斤)乘以1.2至1.5(克),可以從豆類、肉類、乳製品及海鮮類補充。維生素D幫助鈣質吸收,深海魚類、香菇、木耳等都是很好的來源,適量適時曬太陽更有助維生素D生成。鈣質是影響骨質密度的原物料,可從鈣片或乳製品中補充。不論哪種營養素都應平均分配於3餐攝取。

  • 訓練到位:阻力訓練CP值最高

阻力訓練是以增加肌肉量、提升肌力為主軸的運動,這是對抗肌少症最有效的方法。即使是有病在身或已經肌少症的人,都可以在得到醫師許可下,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或教練的指導,盡可能維持每周2至3次,每次20至30分鐘的阻力運動。阻力運動指使用器材(如啞鈴、彈力帶、壺鈴)或自體體重(如深蹲)來當重量,讓身體產生對抗的力量。

對初學者來說,鍛鍊部位要以大肌群的多關節訓練為主,如深蹲同時需要髖關節、膝關節及踝關節一起動作,又能同時鍛鍊到臀部、大腿前後側的肌群。除此之外,別讓了運動前先熱身來防止運動傷害,運動則要適度伸展以維持肌肉彈性。

(本文摘自/30+增肌訓練:逆齡・抗老・減重・紓壓・防病完全攻略/原水文化)